中国牙雕简史

一七九三年,英王特使马戛尔尼访华,其私人秘书巴洛在此后出版的游记《旅行在中国》中对象牙雕刻极为推崇,称它是中国工艺「最优美、最完美无瑕的顶峰」。

象牙,软润似玉,因易于雕刻又不易破碎,从祭祀圣物到权富象征,从生活用具到装饰用品,从庙堂朝廷到医坊药馆,使用范围十分广泛。同时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「象」与「祥」谐音,象牙制品也被赋予了吉祥辟邪、安神镇宅的寓意。

新石器时代气候温润、人口稀少,大象广泛分布于长江、黄河流域,象牙是古人狩猎食肉的「副产品」。经过简单雕刻的象牙不仅被制作成生活用品,还成为远古时期人们精神信仰的载体。

在商周时期的中原,随着气候由暖转寒以及人类的驱赶,野象从古中原地区开始南移,日渐稀少,象牙成为上层贵族彰显权力和地位的象征。

秦汉时期,黄河、淮河流域已难寻野象踪迹,象牙供应从就地取材转为海外输入。象牙制品成为达官贵人炫耀财富、标识身份之物,牙雕技艺也得以发展。

唐宋时期,社会强盛、经济繁荣,因开荒拓地产生的人象之争日渐严重,从初唐至南宋,野象从长江中下游退居到云南两广一带。但另一方面,开阔活跃的对外贸易带来了较为丰富的原材料,对外文化交流则促进了牙雕成熟和题材的开拓,牙雕制作开始复兴,象牙制品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,工艺也更加精细。

宋代象牙雕刻已有相当规模,皇室、官府设有专门从事象牙雕刻的作坊。在皇家工艺品作坊—文思院所属「四十二坊」中,「犀作」「牙作」备受垂青。同时,工艺水平亦突飞猛进,巧夺天工的「鬼工球」就是在宋代出现的。

明清时象牙雕刻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,演变出千变万化、包罗万象的艺术品。随着明代中叶海禁解除,各种珍稀材料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,牙料供给充足。象牙制品的等级化已逐渐模糊,出现艺术赏玩的趋势。在皇家推崇和民间追捧的双重影响下,一批精工细作的牙雕艺术品得以问世。

清代无疑是象牙雕刻的鼎盛时期,陆续形成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,如继承明代传统的江南牙雕、深受西方影响的广州牙雕、擅长人物雕刻的北京牙雕,以及皇家气息浓厚的宫廷牙雕等,既各有风格特色,又互相渗入交流。

康熙海禁后,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,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,为广东牙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。广州牙雕最有代表性的雕刻技艺是多层象牙镂雕和象牙劈丝技术。从传世牙雕之多、技艺之精、做工之繁,可一窥当时广东牙雕规模、工艺已远超苏、宁、嘉、杭等地。

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皇帝都爱好艺术,在宫中设有专制象牙制品的作坊,汇集全国各地的著名牙雕工匠。宫廷雕刻艺匠做工细腻,人物、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,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,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、富贵典雅的风格。

包罗万象是牙雕的一大亮点。从东西方文人雅士的信插、砚屏、名片盒、酒令筹,到淑女名媛的女红器物、服装配饰、传情小物,从孩童启蒙开智的立体积木、七巧板、九连环,到陈设于厅堂的雕花船、百子瓶、人物瓶,牙雕对象贯穿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。这其中作为古时男女爱情的见证物,象牙雕成的香囊最为少见。

象牙雕名片盒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深受西方贵族喜爱。这些名片盒雕刻工艺精湛、纹饰多样,包括亭台楼阁、山水人物、植物花卉以及定制徽章等。上色手法是传统的矿物质染色技法,并不会随着年代的变化而掉色。

古代牙雕名匠著录罕见,已知仅明代沈实,字永嘉,号雪斋,仁和人。工书画,兰竹参倪赵之秘,尤善山水。行楷得王米之真传。至于铁笔诸技,尤为奇妙。所居虽城市,而俨若山林,人称渊明再世,著有石刻幽英兰谱。

落款松山者并非人名,而是厂名:松山雕刻厂原本座落于广东,后迁至香港,早期作品均外销日本,不难发现很多雕件都延续日式风格,却也保留了中国的味道;其作品精制细腻不含糊,特别深受藏家的喜爱。

日本牙雕发展史大体和中国相似:江户中期(明末至清中期)以前,牙雕以小玩意、小摆设为主,此外还有立体微雕工艺。及至江户末期(道光咸丰年间),牙雕除有小玩意、摆设品,还有实用品、祭祀品等大类;镂空、编织、镶嵌、染色等技艺也得到长足发展。

株式会社明月已在日本国经济产业省、环境省注册备案,持有“特定国际种事业”资格,得到华盛顿公约承认,可合法从事包括牙雕在内的珍稀天然材质经营,受日本国法律保护。

点击进入公司主页

投稿者:

明珠

明月在天,清辉满地

コメントを残す

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。 *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