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籍之样稿

稿本罕见,人尽皆知;但稿本如何分类,有书本以来却从没扯明白过。

原则上,任何书籍出版前一定有草稿和底稿,至于接下来如何整理则纯属个人自由。撇去这个环节直接说出版,古代所谓出版,简而言之就是在木版上刻字,所以又称雕版。绝大部分人想当然的以为,刻工雕版如同画家临摹,比照书稿依样画葫芦。这种情况未必没有,但可肯定属特例。正常情形,雕版前首先需要写样。

所谓写样,简单定义:“古代刻书时,事先需在划定的版框里用刻书的字体先写一遍,叫写样”(江庆柏《稿本》P8)。具体而言:“雕版印制过程包括写样、上板、刊刻、校样和印刷等步骤。雕刻之前,先由抄写人将原稿誊写在一张极薄的白纸上,称为写样”(钱存训《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》P199)。

写样目的是粘贴木板上雕刻付印。正常情况下,伴随刻工手起刀落,写样碎而雕版成。书经出版印刷,流通于世,无论畅销与否,写样都早已不复存在。但凡事皆有例外,陈先行认为:“现之所以有写样本流传于世,其原因大致有三:一是该写样不符要求而废弃;二是写样后仍有修改;三是该书因故失刻或未及刊刻”(《明清稿抄本鉴定》P8)。

实际上,前两种原因基本不存在,否则要写样何用?写样成而未及刊刻,肯定有各种情况的“因故”,但即使如此,写样得以存世的可能性依然极低。万幸保存下来的姑且称为样稿,从稿本角度而言,其珍稀程度不亚于草稿。

样稿存世稀少,导致中国传统书籍刊印细节迄今鲜为人知。今以自藏未刊样稿为例,图文并茂,力图复原书籍出版前写样、校勘、割补三大环节要点。

写样与普通写本之区别,首先是用纸的特定格式。卢前《东山琐缀》记:“写样依照款式。先刻花格板。夹空三线。又较寻常稿纸多一中线。以毛太纸印若干以供写样。中线供每字主竖之用。有注则双行小字以中线为分界。夹空线三根。以中间一线为本行之线。其余左右二线。所以为字画分之科。不刻”。

红色花格

钱存训说法大致相同:“每纸用红色印制行格,称为花格。两行之间留有空白一行,每行三线,正中有一中线,作为每行之中准,使缮写得以整齐。如有注则双行小字,书写以中界为线”。

褐色花格

紫色花格

以样稿实物看来,写样肯定是方(花)格,或者说惟方(花)格才能称之为写样。但颜色未必只限于红色,也可是紫色乃至褐色,颜色不一,或许出于校勘之考虑。此外,两行之间留有空白的一行,中间亦有一条直线,应为刻版时的“界线”,也即书成后版本学术语所谓的“有界”。

三色花格

双色花格

界线

写样专用花格纸通常为三线,但亦有例外,“归安朱氏彊村丛书及李文忠公奏议写样用一线。不用三线。此非寻常之例”。此外,根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刘世珩《西厢五剧箚记》写样待刻稿看来,为写双行小字时更加精准,也有行格正中加印三道竖线,将每一大格横分成等距四小格的特例。

特殊花格

写样前“先用白蜡在纸上轻抹一道。放纸型板上。用雨花石细润者磨之。使纸之毛头光滑。便于书写”。“书体或正楷或直肥横细的宋体字,易于着刀”。“大小字夹写者。谓之雨夹雪。大字宜肥。小字宜瘦。写长体字或扁体字。皆视方体字为吃力。写刻本。用篆隶。或欧字赵字者。须好手刻之。始免于走样。宋体字写法。横要平。竖要直。长字宜瘦。扁字宜肥。长字撇捺均宜硬。扁字撇捺均宜软。不问横之多寡。所空要齐。竖亦然。横谓之仓口。直谓之间架。为字能正最好。否则偏左不可偏右。右偏则行款必歪斜”。

写样字体

写样完成后下一步骤是校勘,卢文称:“遇错误。在本字旁加一△。另书正字于样之上方。有脱落者加○。亦补书于样之上方。如本文须空格者。在应空处加一○。样之上方亦应加○。如已空而实不须空者加一一。样头注明接写二字。如次行须移接上行者。加一乙。样头亦注明接写”。根据实物看来,○和△之外,需修改处还有「」、丶丶等多种符号可以表示。

○=校正

校勘范围包括文章正文、文本格式、文字讹误三大方面,主要有眉批和夹签两种形式。原则上讹脱等文字在误字旁以符号记明,正字更正用眉批或夹批;增删等内容推敲写夹签,贴于正文改动处天头

空格错误

脱落和错字

脱落校正

与想当然的理解不同,写样校勘时,如遇内容需大幅度修改误,并不用丹铅涂抹,更不必废弃原样重写。写手会尽可能在原样上裁割拼贴,此道工序称为割补,即卢文所谓:“写样时发现错误。用刀另割一格。四边略加浆糊黏帖。样既写成。可付初校”。割补是写样校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,因“写样之改补推动。只有限于一次。复校后再有删除。必须重新写样。复校重于初校。因经复校。即成定本上板矣”。

割补

眉批

上图藏《耄馀诗话》写样,扉页有沈善登墨题:“钱竾仙(振常)先生手校。用朱绿墨三笔。极精细…其应割截增删数处。竾翁并手写样本”。据此可知,割补具体分为割、截、增、删四种情形,因需算准字数、行数,夹入原样,所以通常由修改者本人亲自操作。又据实物看来,割补主要有添写和减除两种形式。

割补

以样稿裁剪粘贴的痕迹看来,割补或是整行裁除,或是行间裁开,加贴新行;单字、数字、整行、数行乃至大半叶裁割,应有尽有。要点为裁割左右两边时,以框外界线为界粘补则在割除原文后,将重写文字修剪成与割除处同样大小的块条嵌入。遇到原文无误,因内容增补导致所在行数变动的场合,只能整片裁割后移,如此仍有差行,还可删去无关正文大意的衍字弥缝前失

删增

增补

减除

填写

整片割补

样稿栏外另有若干特殊符号,标注叶数及字数,计数方式通常自左至右,排列百、十、个位。此类计数符为中国古代印刷业独有,弥足珍贵,外人难以识别,现复原如下:

0            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

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8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9

计数符70(叶)

计数符70(叶)

计数符484(字)

计数符601(字)

初校后如仍有错字,可仅将错字用铲刀挖除,重贴再写,复校始成定样。接下来进入印刷程序,钱文称:“写样反贴于木板表面,称为上板。板面先薄涂糨糊,然后将纸面覆贴,以扁平棕刷轻拭纸背,使字迹转现在木板表面。干燥后,用食指轻轻擦去纸背底层,以刷子拭去纸屑,再以芨芨草打磨,使木板表面上的字迹或图画显出清晰的反文,有如直接抄写于木板表面上一样。如此,刻字匠即可按照墨迹加以雕刻。

铲除

铲除后的痕迹

另一法可将纸样以浓墨书写,反贴于用水湿透的木板表面上,用力压平;待墨迹吸入木板表面后,将纸揭去,与前法将纸面留在板面上不同。但用此法取得的字迹不若前法之清晰,因水少不能吸墨,水多则使墨溶解,所以雕版印书不采墨浸法而取贴样法”。

卢文则于细节处描述尤其详细:“用热饭泡水。备一小木器如印状。就板上压融成糊。以手背由右至左刮平之。再将写样反帖于板。取棕毛刷。轻刷一道。再以刷排次触之。米土粉均匀洒其上。复刷数道。使样纸成茸。再刷去毛茸。晾干。使干透再以节草磨之。样中有割补者。其法与前同。而晾干后。再将底层纸揭去。不能揭者。以节草磨之”。

书版刻成,通常先试印一部,作为三校之用。晚清以降,试印本多用红、蓝二色,又称印样,即现今所谓“红蓝印本”。卢文称:“印样。红样为多。亦有用蓝色者。或径刷黑色。红样可改蓝、黑。而蓝黑色则不可得印红样”。现今所谓先红印再蓝印最后墨印的无稽之谈纯属意淫,以实物看来,印样有红改黑、蓝改黑两种,惟独没有先红后蓝再改黑的怪胎

白纸朱印样

黄纸朱印样

蓝印样

蓝改黑印样

钱文亦称:“印刷时先以红墨印出初样,作为未校之用…有红、蓝二色,供样本初印或印制特种书籍所用。红墨为朱砂与铅丹混合剂,掺入白芨,用水蒸煮而成。或以苋菜制成液体,但色泽易褪。蓝墨为靛青所制,色泽经久不变”。

晚清红印本所用红色有两种:一为桔红色,又称朱印本;一为紫红色,又称洋红印本,现今泛滥的所谓清末民初红印礼品书,大体都是洋红本。此类货色在当日看来,无疑为笑料。卢文称:“印红书者。不可用洋红。以其见水即化。上者以银硃桃丹合四六成。用白芨煮水和之。下者。如旧日以红苋菜煮汤。收膏应用。均能沾水不变色。惟苋菜水现紫黑色。银硃桃丹则较鲜艳。今通常皆用银硃桃丹。已不知苋菜水之可印书”。

白纸朱印

黄纸朱印

截至清末,蓝印本颇称罕见,存世者多民国以后货色,因其所用颜料更有讲究:“蓝色亦不可用洋蓝。亦以其见水即化。古法用靛花。染坊之所用也。今多用红毛蓝。惟非中土所产。故不易得”。实际上,清刊蓝印本之所以难得,主要原因,在于此前并无此种花里胡哨试印的惯习。再者中国自古蓝绿不分,清末以前所谓蓝印本,偶有存世,皆为绿印

蓝印

试印本不公开发行,以故名称不一,印样外,又有校样,镌样等别名,专指雕版刻成后的最初印样。以实物看来,三校主要针对刻字,具体包括指正刻字错误、改正字体不规范、修补笔画断缺三大部分,兼及剔除重复字和修补栏线两处细节。校正通常注于眉端,字里行间亦偶有夹注。

试印(蓝改黑)

墨印(最初印)

镌样校正后,刻工即据此在版面嵌补,又称挖补,通称修版:“校刻样与校写样同。校出错字。即为挖补。先挖一方孔。而后削以木钉。略大于孔。敲之嵌入。以铲刀铲平。再描反字。当与本样仿佛。字体不可有粗细。若参差殊不美观。笔画有阙断者。用刀刻一痕。取小木片插上。铲平。修之。至删增遇有挂脚处。未尝不可挖补。否则更动行款太甚。必须重刻。非仅挖补之事。即经挖补。以小纸条连改正错字之上下。印出粘于书眉。是谓小样”。

三校样本(关中丛书)

小样供四校之用,卢文称:“四校为最后一校。应据挖补后之改样、小样。逐字对过。无错则成定本。可以付印”。再有错误,随时仍可挖补重印,当然并非整版重印,而是只印修版部分重刻的一两个字,通常用很短小的纸条刷印

四校样本(岁朝唱和集)

钱文此处所记与卢文大致相同:“如版刻有误或行格损裂,可加以修补。如果只有一两个错字,可用钉凿挖补:先挖去错字成一刻槽,另削成木块用槌嵌入挖空的坑内,以铲铲平,再描反字重刻。如错误较大,则进行镶嵌或将板面刨平重刻。挖补后修正后之改样,再次校对,如无错误,即成定本付印”。

2017年4月13日-5月7日

投稿者:

明珠

明月在天,清辉满地

コメントを残す

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。 *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