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银饰

中国古代的首饰,多以金银为材料,纹刻吉祥图案,嵌配珠宝翠玉,精工细做,造型丰富多彩。佩戴首饰,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,也是为了驱祟避邪。中国民间的传统神秘观念认为:金银能够发出肉眼凡胎的凡人不大容易看见的“气”,叫做“金气”、“银气”,是可以抵御一切作祟的鬼魂的。

虽然都是首饰,佩金戴银还是有分别的,一般说来,富贵官人多佩金饰,平民则以戴银饰为主。固然金的价值比银高是一个原因,但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就是,佩金戴银要视各人的福缘而定,金饰的 “金气”可以驱邪,可这股 “金气”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,据说儿童和老弱者是不适宜戴金器的,而福分浅薄者也极有可能受 “金气”之克而诸事不顺。

相比之下,银饰所发出的 “银气”要柔和多了,凡是不能适应金饰之 “金气”者,均能使用银饰。这种说法不知道是什么人编出来的,却已经在民间流传了一两千年,虽然从未有人验证过,但中国的老百姓对这种事情总是“宁可信其有”,从不愿意找麻烦的,多年来,似乎是约定俗成了的。

在过去,金饰是富贵和准富贵的人们使用的,但又不是随便使用的,从大小、重量、形制、纹样及使用者的身份都有着很完整的规定,甚至连制作者都是钦定或指定的。与之相比,银饰则要大众化得多了,不仅对使用没有硬性的规定,就是形制、图案的创意也是很自由的。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,民间 “无银不成饰”,而艺人们随心所欲却又精到入微的创造,则使得当时的银饰艺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。在人们的心目中,银也是属于财宝一类,《说文》将其解释为“白金也”,可见是相当贵重的。

总的看来,在中国民间主要流传的是银饰品,如簪、钗、胜、串饰、项链、耳环、项圈、长命锁、耳坠、纽扣、手镯、指环、帽饰、佩饰及什器等。就其用途来说,簪、钗、项链、耳环、纽扣、耳坠、手镯等是妇女使用的,项圈、长命锁、帽饰等是儿童使用的,而胜、佩饰、什器等则是男人们使用的。在少数民族中,佩戴银饰并无性别老幼的分别。

银饰中常见的人物题材主要有 “八仙”、“寿星”、“麒麟送子”、“刘海戏金蟾”和戏曲故事、少数民族的英雄故事以及“龙”、“凤”、“蝴蝶”、“狮子”和十二生肖等各类动物形象,多装饰在帽饰、项链、长命锁、佩饰上;吉祥图案有“八吉”、“八宝”、“三多图”、“鹤寿图”、“福寿图”、“福禄祯祥”、“猿猴盗桃”、“鱼跃龙门”和多种形式的吉祥文字等,多用于耳环、耳坠、手镯、串饰、纽扣和什器上;另外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纹,构成同一画面,结构舒展,造型优美大方,在各类的银饰上都能见到。

在中国民间,当家中有小儿出生、满月或是为女儿置办嫁妆,或是男主人做寿等喜庆事件时,都要提前准备与之相关的银饰。很多地区银饰往往是每个家庭所必备的装饰物,家里女人身上的银饰越多、分量越重,就表明该户人家的经济状况越好。有的地方,一些家庭从女儿出生时就开始为其打造银饰,平日收藏在专门的箱柜中,逢节日才给女儿佩戴,到女儿出嫁时,便将全部的银饰装扮在女儿的身上,银花锦簇,与衣服的刺绣花样相互映衬。

大户人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,都在老字号的银铺里订购成色好、做工精美的银饰。一般的平民人家,虽然也有在银铺中选购首饰的,但多数还是将银匠邀到家中,用残破的旧银饰和银元为原材料,熔化打制新的银饰。打制新银饰,大致要经过化银、铸料、成型、錾花、焊接、清洗等工艺流程。首先是要将银料熔化,然后再制作成条、片和丝等零件。多数的作坊中均有专门的木炭炉,火力较猛,加之是用风箱送氧,坩埚中的银料能够很快熔化,而后将其倒入石槽铸造成条状,冷却后方可加工。

而走方的匠人在熔化银料时,先将碎银子放在小坩埚内,放入少量的硼砂粉搁在架子上,下置一油灯,匠人将油灯点燃后,手持一根铜吹管,用力吹火,直到坩埚中的银子熔化成液状。将银液倒入一铁槽内,一会儿即凝结成银条。等银条完全冷却后,便可用钳子夹着银条在铁砧上打成片状或是拉成细条状待用。当银片和细银条准备到一定数量时,艺人便依据主人所要求的花样,对银片和银条作进一步的加工,使之具备银饰零件的基本形。

一种方法是将花样稿用墨画在银片上,接着使用不同形状的钻子凿出花纹,或是将银片或银条放在铁质模具中,用锤子直接打制出有凹凸的花纹,这样打制出来的银饰片花纹略粗一些。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银片放在锡制阴阳模中,再锤出凹凸面,然后将银模片用松香粘贴在木板上,用大小不一的“雕花錾”按图案的纹理进行击打,可制作出较为精细的银饰片来。

点击购买

投稿者:

明珠

明月在天,清辉满地

コメントを残す

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。 *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