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簧毛主席像章

约13×9×0.4cm(长宽厚),重约47.08克。完整全品。背面有“毛主席万岁/韶山像章厂”字样,罕见文革收藏精品。

竹簧工艺发源于邵阳,首创者是明末竹刻家王尚智。清初,邵阳竹簧进入全盛时期,后流传至江浙、四川一带,形成黄岩、嘉定、江安四大流派。竹簧又称翻簧,《辞海》概述 :“竹簧工艺,亦称翻簧,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,主要产地有湖南邵阳”。工艺流程是:取大型楠竹为材料,去节、去青后,仅留约1.5毫米内壁竹簧(竹筒内壁薄如蝉翼的一层竹衣,其质光脆),煮、晒、压平后,再粘贴、镶嵌木胎上,然后磨光,其上刻饰各种人物、山水、花鸟等纹样。

竹簧技法主要有阳文线刻、浅浮雕等。阳文线刻在不到2毫米厚的竹簧上进行,要求精美细雅,在细微处,刀锋细如游丝,毛发清晰可辨。浮雕技法难度更高,进刀太深,会穿透竹簧,过轻效果又不明显。要求艺人有丰富经验和扎实功底。竹簧加工复杂,技术含量高。制品外表晶莹润滑,如象牙般光洁,被誉为“竹象牙”,造型可方可圆,规格可大可小,打破竹材本身圆筒形限制,极大丰富竹制品造型样式。

清代文人纪晓岚赞曰:“瘦骨碧檀奕,颇识此君面。谁信空洞中,自藏心一片。凭君熨帖平,展出分明看”。由于竹簧属两度加工,包括取材定型与雕刻两个阶段,因此制作比其它竹刻难度更大,传世竹簧器非常稀少,艺术价值很高。

竹簧产地有嘉定、黄岩、江安、上杭(福建)及邵阳。江安竹簧采用铁丝纹刻花、贴花等技法,并发展到彩绘雕刻,以色泽鲜艳而著称。黄岩竹簧作品清晰雅致,一般采用平面雕刻。嘉定竹簧以精美竹刻著名,精致端庄,亮丽典雅。

邵阳竹簧集观赏和实用于一体,以造型优美、色泽淡雅、题材丰富、手法别致、讲究刀法,技巧、意境、情趣完美结合而独具特色。风格上将文人闲情逸趣与诗情画意融合一起。表现题材以花鸟人物、山水楼台为蓝本。善于将复杂景物高度概括,以小见大,刀简意到,疏密有致,线条极具金石韵味,画风和刀技融于一体,变化多端、耐人寻味。

1949年后,邵阳在竹簧工艺制作上开发出异形造型、高温压制等新技术,引进喷漆工艺,克服竹簧易脏缺点;利用药物处理增强产品防虫防霉性能,解决了竹簧器难以久藏,易霉、易裂的弊端;还解决了多块簧片拼合接口难以处理的问题,改变了竹簧器只能制作小型器物的弊端,作品向大型化发展,大大丰富竹簧品种。

技法表现上,发展了镂雕、浮雕、皮雕、拼嵌、烙画、着色、压烫、腐蚀、电绘等方法。艺术处理上,在保留传统艺术特点的基础上,更加讲究画面章法,刀法多变,融绘画、书法、金石、版画、雕刻等为一体,博取众长,成为民间工艺一朵奇葩。鼎盛时品种数百,远销70多个国家。

西方艺术式样的引入,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极大冲击,传统手工艺行业普遍陷入不同程度困境,邵阳竹簧工艺更是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。翻簧竹刻虽然艺术价值高,但工艺复杂,制作周期长。竹簧本身极薄,雕刻细致纹饰难度相当大,产量低、报废率高,生产成本大。竹簧最大的美中不足之处即易受气候影响,尤其不能适应北方干燥气候,久经干寒容易开裂脱胶。因此,翻簧竹刻的最大优点反而成了影响和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,逐步走向衰落,竹簧工艺面临后继无人,濒临失传的境地,亟待抢救保护。

投稿者:

明珠

明月在天,清辉满地

コメントを残す

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。 *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