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学东渐的文明足迹

“孩儿辈,来听我说”,看到这句话,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西游记。实际上,这是道光十二年马六甲刊圣书袖珍的开篇。如果没有意外,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部白话圣经节选本。

圣书袖珍:道光十二年马六甲刊本,已知存世中文圣经最早节选本

基督教将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合称圣经,所谓圣经,是基督(天主)教、新(基督)教、东正教共同信奉的经典。早在明末清初,西方传教士即开始尝试将旧约经典节译成中文。利玛窦、汤若望等耶稣会教士更是怀抱殉教的觉悟,前来东方布道,顺便普及西洋当时所谓的先进科学。

      旧约全书三十九卷:同治三年拼合铅字排印本

铜版新约全书二十七卷:光绪二十一年上海圣约会排印本

遗憾的是,节译的旧约经典因为枯涩艰深,难以宣讲,勿论流传。朝廷代表政府,对此也表现出高度警惕。第一次文化侵略就这么无疾而终。天主终究没有发扬光大,反倒是传教带来的副产品玻璃、怀表、挂钟、眼镜,乃至大炮,因为政治和生活需求,从此在中国大地扎根牢固。

轻世金书便览四卷:道光二十八年天主堂刊本,成书约在崇祯末

乾隆末嘉庆初,持续百年的盛世呈现衰落征兆。敏锐、虔诚的欧洲各教会,凭借错综发达的情报网络,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一“天赐良机”。福音遍布神州的假想令教士们激动万分,义无反顾的殉教的时刻,到来如此突然又自然。嘉庆十二(1807)年,马礼逊(Rober tMorrison)受伦敦会派遣到达广州,第二次文化侵略由此拉开帷幕。

十字宠勋:设色巨幅版画

接受第一次文化侵略因语言翻译造成严重失败的教训,这次来华前,传教士们都完成了艰苦的汉语修习工作。他们和中国读书人同样精通四书五经,对经史子集的掌握也极为熟练。如此一来,踏入中土只要拿出几个月时间熟悉一下当地方言,通俗化的初步就大功告成。

土话指南上下卷:光绪十五年铅字排印本,中法文对照,中西合璧标本

嘉庆十八(1813)年,伦敦会教士米怜(William Milne)抵澳门,成为第二位来华传教士。精通中文的米怜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就熟练掌握了粤语。为解决清廷严禁传教及禁印中文福音刊物的法令,马礼逊派米怜到南洋(马来半岛)考察,寻觅适合地点作为传教基地。七个月后米怜返回,二人商讨后,均认为马六甲是设立传教基地最理想的地点。

南洋刊基督教书六种:道光间南洋刊本,其中四种为首次面世

嘉庆二十(1815)年,米怜携眷前往马六甲,同行者还有马礼逊推荐的刻板匠梁发。米怜在马六甲开设印刷所,梁发负责印刷中文圣经、布道册及福音书,版刻有瘦体及写刻体两种,均与同时中国刻本无异。受产地影响,所用纸张质地同越南刊本,惟颜色偏深黄,不似越南纸灰白,当地侨民称之为“山贝纸”。

耶稣之宝训:道光十六年新加坡坚夏书院刊本

无论米怜和梁发,其时都不可能预料到,20年后落地秀才洪秀全受这些南洋刊基督教布道册影响,创立拜上帝会,揭竿而起,乃至建立太平天国,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头等大事。

麦氏三字经注:影响洪秀全的布道册

嘉庆二十三(1818)年,马礼逊与米怜共同筹办马六甲英华书院(Anglo ChineseCollege)。从1818年创立至1843年迁往香港,在马六甲历时25年。前后七任校长依次为米怜、宏富礼(James Humphrey)、高大卫(David Collie)、修德(SamuelKidd)、汤雅各(Jacob Tomlin)、伊云士(JohnEvans)及理雅各(James Legge)。

耶稣圣教祷告文:咸丰四年香港圣保罗书院刊本

其时中国乾嘉学派方兴未艾,英华书院七任校长皆为汉学大家,属于乾嘉派洋学者。七人皆精通考证。钻研经典的结果,发明(或借鉴)了“圣书”、“上帝”、“神”、“礼拜”、“洗礼”等新词汇,乃至“以牙还牙”等新成语。语言革新对后世究竟属造福还是贻害目下暂无结论,但基督教由此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
出麦西传注释四十章:咸丰元年香港拼合字摆印本,后世译名出埃及纪

道光三(1823)年,马六甲英华书院出版了马礼逊和米怜合译的足本中文圣经《神天圣书》。旧约部分名《神天上帝启示旧遗诏书》,分为17 册;新约名《神天上帝启示新遗诏圣书》,分为4 册,皆为线装木刻。几乎同时,英国传教士马希曼(JoshuaMar shman)和拉沙(Joannes Lassar)历时十六年翻译的圣经足本也在印度塞兰坡(Serampore)出版。此本采用西洋装帧,活字排印,因内容艰涩,未能流行。马礼逊译本因为语言生动,文字浅显,被来华传教士广泛采用。

先知以赛亚书六十六章:道光间马六甲刊本,神天圣书卷十四

接下来将近百年间,各方传教士围绕圣经如何“忠于原文”争论不休:世界首位以拉丁文翻译论语的意大利汉学家晁德莅((Angelo Zottoli),以及历时25年,独力将四书五经全部译成英文的英国汉学家理雅格(James Legge)等人“坚持文字上的准确”。

敬礼若瑟月三卷:晁德莅著作

而中国历史上惟一担任过知县(定海)官职的外国人,太平天国的宗教顾问,港英政府首席翻译德国汉学家郭实猎(Karl Friedrich August Gtzlaff,又名郭士腊、郭士立),以及在巨著孟子本义官话中,以将近7600字梳理分析中国古籍中“上帝”一词的德国汉学家安保罗(PaulKranze)等人则“重视意义上的准确”。

孟子本义官话七篇:安保罗著作

“忠实原文”的争论尚未结束,又值十九世纪中期同光中兴,国力增强,民智大开,一贯只有读书人掌握的传统文言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,较通俗的浅文言开始流行中国。圣经译者亦与时俱进,迅速出版浅文言节译本满足大众需要。

清末民初浅文言传教册六种

浅文言节译本虽受欢迎,但好景不长,全译尚未完成,时代又发生了巨变。十九世纪末光绪初期,朝廷和全国90%的地区开始通用白话,又称官话,即今天的普通话。福音传播又遇到新挑战,官话译本圣经的出版迫在眉睫。同文馆总教习,美国传教士丁韪良(W.A.P Martin)率先以“北京官话”翻译新约全书;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始人,美国传教士施约瑟(Samuel Isaac JosephSchereschewsky)又依照“丁韪良官话”翻译了旧约全书。英国圣公会将丁、施译本合印,即是沿用至今的《官话和合本》(简称和合本)的前身。

清末民初白话传教册三种

《官话和合本》的出版,无疑为圣经普及带来极大便利。但出于“忠实原文”展开的文字和意义准确性的争论依然未能平息。当时市面流行的几十种全译和节译本圣经,“主”、“圣”、“神”、“上帝”等神学观点的分歧无法统一,教会和信徒都需要一部统一称呼的标准圣经。

旧约全书单行本三种

新约全书白话单行本四种

光绪十六(1890)年,圣书各会派出代表,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传教士大会。经过漫长的求同存异的讨论,终于通过了圣经译本为文言、浅文理和官话三种的统一标准,并成立三个委员会负责审订。浅文理本最早完成。文言本则困难重重,1906年后方定稿。其后浅文理与文言两翻译小组合并,截至1918年终于出版《文理译本全书》。《官话和合本》更是一波三折,由于推选译员的争议,直至1906年才翻译完成新约,1919年旧约完成,正式易名《国语和合本》。截至流行全中国,时光已飞逝至20年代中期以后。

官话圣书注释旧约二卷(和合本)

道光二十三(1843)年,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,英法两国传教士几乎同时来到江苏省松江府,开始寻找修建教堂的合适地点。从华亭县一路至东华里、董家渡、黄埔码头,法国人终于圈定了理想中的“传教宝地”。当时其地范围包括上海、奉贤、宝山、青浦等数个小县城,大概是出于发音方便的考虑,法国人在最初的档案中只记录了“上海”一个地名。

上海教堂调查实录:中法双语道林纸稿本

同年,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(Wa1ter Henry Medhurst)在上海开办墨海书馆,用牛车运来西方先进印刷设备,一时传为奇谈。道光二十五(1845)年,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将原设澳门的印刷所迁至宁波,定名“华花圣经书房”(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Holy Class Book Establishment),华指中国;花指花旗国,即美国。咸丰十(1860)年,华花圣经书房因经营不善,迁往地皮廉价的上海,改名美华书馆。此后大批欧美传教士络绎而来,上海逐渐成为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中心,对西学传播产生重要影响。

地球说略:同治十年上海美华书馆拼合字印本,首次面世

天道溯源三卷:咸丰四年明长老会活字摆印本,不见著录

伴随殖民地,洋人带来了众生平等、自由民主的新思想;解剖、注射等新式医学;石印、铅字等最新出版技术;以及为吸引民众信教修建的博物馆、商店、学校等新奇建筑。与此同时,圈地势必引发强拆,赶走世代生存的农民,在其故地修建商场,转租给流民,以租金盈利修建教堂、学校,普及西洋文化和科学这一系列举动的功过,只能留待后世评价。

叶大烜呈上海天主堂大司铎名片:内容关于参观徐家汇博物馆

传教士圈地的恶果,首先表现在哪里有教堂哪里就有难民。有压迫势必就有反抗,失去土地,对于流离失所的农民而言,破坏和洗掠教堂几乎成为饮食男女之外的第四件人生大事。朝廷虽三番五次严令严惩,无奈地方官深知百姓各种艰难坎坷,不到万不得已,总是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。任凭洋人告状,衙门只管装死。

主教大人呈文:内容关于洋主教圈地收租

咸丰十(1860)年,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大获全胜后,传教士在中国各地的地位愈加尊贵,权威性甚至直逼地方最高行政长官。小小县令更是惹不起兵强炮厉的洋教士,人性开始偏向欺软怕硬,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的传统道德不复存在。很长时间内,各地县令面对教民与农民的各种琐细官司,判案的惟一标准就是教民胜出。

丰县教案呈文:内容关于洋主教针对民众砸毁教堂的索赔

对于基督教,中国农民原本并无强烈的痛恨和热爱,既不信仰,也不反对。简而言之,只要传教活动不涉及自己的资产和老婆,一切悉听尊便。遗憾在于,圈地运动愈发猖狂的同时,欺行霸市,勾引乃至强奸民女的恶行也层出不穷。地方官选择性对洋人闭了眼,农民忍无可忍,退无可退,于是引发了至今说法不一,争论不休的庚子国变,或者称义和团运动。

乱世春秋:光绪二十六年稿本,记庚子国变及义和团乱事,不见著录

光绪二十六(1900)年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并再次大获全胜后,洋人在华的地位已超出一般官僚,教民的地位也远高于农民。考虑到更方便、迅速的传教,洋人开始研究在中国土地上修建铁路。火车虽然从后世角度看来便利巨大,但对于当时农民而言,因此丧失家园无疑是空前的灾难。中国农民不接受毁灭家园基础上发展的所谓现代文明,抗争在所难免。

斯密亚丹原富五集:光绪二十八年南洋公学刊本,凡例称:“凡一群生事之所需,皆於其民力所出”。

一八九九年至一九0四年间,德国在青岛与济南间修建了一条贯通山东腹地的胶济铁路。盛产红高粱的高密,因为胶济铁路和青岛连接起来。德国人在勘探和植标过程中,勾结官府低价收买农田,逼迫农民迁坟移舍。高密更为修铁路阻塞水路,大水漫田,贻害无穷。

胶济各站平面图

野蛮强拆,酿成高密抗德拆铁路风潮。巧合的是,抗德领导人也叫孙文,抗德队伍迅速扩大,风潮波及周边108村。至山东巡抚袁世凯率领北洋新军前来镇压时,铁路工程被迫停工已近一年。20年后,同样因为胶济铁路,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。虽然这时期斗争的口号已经从爱家转移到爱国,但无论农民还是学生,对于主权的坚持并无分歧。

袁世凯奏高密民人阻修铁路情形并进呈签定铁路章程摺(选自修建胶济铁路档案,山东省长沈铭昌手稿本)

又过了100年,高密人莫言根据自幼听到的口口相传的抗德故事,改编成长篇小说《檀香刑》,主人公孙丙的原型正是孙文。

历代地球图:光绪二十四年广学会手工设色本,未经出版

这期间,虽然传教的本意已逐渐变质,但感谢上帝,外语、地球、公法、军事等各种新式学说及科学技术,终于缓慢的基本普及了中国大地。

投稿者:

明珠

株式会社明月の取締役の劉氷です。元、コラムニスト・訳者として、中日文化の交流に力を尽くしております。平成29年をもって、日本で会社を作って新しい事業を展開して参ります。中国・日本の古典籍が私の得意分野です。ご用済みの書籍がありましたらお譲り下さい。

コメントを残す

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。 *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